51吃瓜视频合集,51吃瓜视频黑料|51吃瓜视频今日吃瓜校园吃瓜_51吃瓜视频免费字幕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

學術思想

發(fā)布時間:2024.07.18
字號:

學術思想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對于肛腸疾病的診治方法及辨證思維多種多樣,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七點。

一、立心為本,以仁御術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:醫(yī)乃仁術,以德為先,必須以“仁”為宗旨和歸宿,“仁”是醫(yī)德的核心所在。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有著閩南人固有的包容性和樂善好施的精神品質,見彼苦惱,若己有之,想病患所想,痛病患所痛,把病人當朋友。尊重生命,敬畏生命,以病人為中心,推己及人,不計名利。對病人無論貧富貴賤,長幼妍媸均一視同仁,慈悲濟世,不圖名利,這是中華醫(yī)學崇尚的傳統(tǒng)美德,也是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相傳十三代的座右銘與人生追求。

二、重視臟腑辨證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,中醫(yī)臨床應用的辨證方法頗多,如八綱辨證、病因辨證、氣血津液辨證及六經(jīng)辨證、衛(wèi)氣營血辨證、三焦辨證等,盡管他們各具特色,但均與臟腑定位密切相關。臟腑辨證較為系統(tǒng)、完整,綱目清楚,明確具體,便于中醫(yī)辨證思維的應用與拓展。肛門、大腸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賴臟腑功能的正常,若臟腑功能失常或臟腑受到外邪侵犯而影響到肛門、大腸,均可導致肛腸疾病。因此,臟腑辨證是中醫(yī)肛腸臨床辨證論治的核心部分,肛腸疾患首辨臟腑。

大腸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賴臟腑功能的正常,若臟腑功能失常或臟腑受到外邪侵犯而影響到大腸,均可導致肛腸疾病。“是以大腸之病,有由中氣虛陷,濕熱下注;有由肺經(jīng)遺熱,傳于大腸者;有由腎經(jīng)陰虛,不能潤腸者;有由肝經(jīng)血熱,滲漏入腸者。乃大腸與各臟腑相連之義也。”說明了肛腸疾病并非孤立的,而是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的。如長期便血不止,色紅、質清稀,便時肛門外翻,伴有頭昏乏力者,多為脾氣不足,中氣下陷,治療應健脾益氣升提。老年性便秘,多為腎陰虧損或腎陽不足。慢性腹瀉多為脾腎陽虛。肛門皮膚潮紅、糜爛,多為肝經(jīng)濕熱下注。

腸為六腑之一,糟粕下傳于大腸,經(jīng)大腸的傳導,形成糞便排除體外;肛門則屬于大腸的一部分。可使糞便有度排出體外。所以說肛腸疾病的發(fā)生與臟腑密切相關,也可以從其生理特性和致病的病因病機得出。

(一)腸以通為用

大腸以通為用,傳導排泄糟粕。大腸以通為用,以降為順的這一生理特性,對維持人體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(二)大腸主津

大腸乃“傳導之官”,接受小腸傳送下來的糟粕,吸收其中剩余水分,“變化出焉”,使之成為糞便,排出體外,即所謂燥化作用。大腸吸收水液,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,故說“大腸主津”。大腸主津功能失常,則大腸中水液不得吸收,水與糟粕俱下,可出現(xiàn)腸鳴、腹痛、泄瀉等;若大腸實熱,消耗津液,或大腸津虧,腸道失潤,無水行舟,則導致大便秘結不通,甚則肛裂。

所以,大腸肛門疾病的病機,主要表現(xiàn)為大腸氣機升降功能紊亂或者氣機郁滯。大腸氣機紊亂、傳導失司,多由胃或小腸病變下移,或肺臟病變循經(jīng)下傳所致。大腸氣機紊亂病機在臨床上表現(xiàn)為:升降無力,癥見久泄不止,完谷不化,甚則大便不禁,肛門墜脹、便時無力或便秘等。大腸氣機郁滯即大腸氣滯,腸腑氣機升降失常、壅滯不通。癥見腹脹、腹痛、滿悶不舒、排便困難或便秘數(shù)日不行,排出不利,得矢氣后腹脹癥狀減輕等。大腸肛門病臨床常見病癥有熱瀉、便閉、痢疾、痔瘡、腸癰、肛漏、肛裂等。

三、內外同辨、內外同治的整體觀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在肛腸疾病的診治中始終重視整體觀念,認為整體觀念是中醫(yī)學幾千年悠久歷史而永葆青春的秘密所在。中醫(yī)的整體觀念認為:生理情況下,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,配以六腑,通過經(jīng)絡系統(tǒng)“內屬于臟腑,外絡于肢節(jié)”形成一個有機整體。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,構成整體的各器官組織之間的有機聯(lián)系,通過精、氣、血、津、液的作用,共同完成了機體的統(tǒng)一機能活動。“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谷不得久藏”人體臟腑之間在功能上既有明確分工,又有密切聯(lián)系,既能相互促進,又能相互制約,從而保持著機體內外環(huán)境的統(tǒng)一,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。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根據(jù)臟腑相互影響的整體性,對痔、漏、裂、便秘、脫肛、肛癰、肛門直腸炎性疾病等專科疾病的治療均有系統(tǒng)整體論治的分型用藥,外病內治。內治法與外治法互相配合,既要注意整體調理,又要注意局部的治療,內外同治、標本兼治。

(一)肺主宣發(fā)肅降,有助于大腸的傳導

肺的生理功能正常,肺氣充足,則大腸傳導能順利進行。若肺氣虛弱或宣降失常,可導致大腸傳導失常。如肺氣虛弱之氣虛便秘,肺熱下迫大腸之脫肛等。此外,肺與大腸共應于皮毛,“肺合大腸,大腸者,皮其應。”這說明皮毛與大腸肛門也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如痔瘺疾患可在眼球鞏膜、唇系帶和背部找到相應的指征等。肺氣肅降有助于大腸的傳導下行,大腸的通降又有助于肺氣的宣降。如熱秘、寒秘、氣虛便秘、血虛便秘、津枯便秘等,治療上可輔以宣肺、肅肺、補肺、潤肺之品,有利于大腸的傳導以及便秘的解除。

(二)脾主運化升清,關聯(lián)大腸之傳導

脾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主升,胃氣主降,為氣機升降的樞紐,氣機升降有序,則肛門啟閉正常。另外,脾氣具有升清固脫作用,肛門位置低下,之所以能正常舒縮活動而不致脫垂,全賴脾氣升舉固脫。若脾氣虛弱,升清固脫失常,一方面可出現(xiàn)水谷精微不化等大腸傳導功能的障礙,產(chǎn)生腹瀉;另一方面則因中氣下陷,攝納無權而發(fā)生脫肛。中氣下陷,脾虛運化失職,大腸傳導無力,肛門開啟遲緩,也會出現(xiàn)氣虛便秘。此外,脾主統(tǒng)血,有統(tǒng)攝血液在經(jīng)脈中運行,防止溢出脈外的功能。若脾的功能失常,則可出現(xiàn)便血。

(三)腎開竅于二陰,主司魄門之啟閉

腎開竅于前后二陰,司二便。二陰的開闔與腎的氣化功能有關。腎中精氣充足,氣化功能正常,則肛門啟閉有度。若腎陽虛損,不能溫煦下元,常可致五更瀉;腎陰虧虛可致腸液枯涸,魄門不利,出現(xiàn)便秘;腎的封藏失司,關門不利,可出現(xiàn)久瀉滑脫。

(四)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

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其功能正常,則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疏通暢達,魄門功能正常。肝氣不和,氣機壅滯,魄門啟閉不利,則腹?jié)M脹悶,大便澀滯。

(五)心藏神,魄門亦為心使

心為“五臟六腑之大主”。心神主宰魄門的啟閉,“主明則下安”,心神正常則魄門啟閉有序,排便有時有節(jié)。心神不明,則魄門啟閉無序,大便失禁。

同時,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少部分患者可以單獨用內治法治愈,但大多數(shù)患者必須是內治法與外治法并用,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。內治法與外治法互相配合,內外同治、標本兼治。

肛腸外科內治之法基本與內科相同,但其中有透膿、托毒等法,以及結合某些外科疾病應用某些比較獨特的方藥,則與內科有顯著區(qū)別。內治法除了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外,還要依據(jù)外科疾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過程,按照瘡瘍初起、成膿、潰后三個不同發(fā)展階段確立了消、托、補三個總的治療原則。消、托、補三法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三個總則,在臨床上,由于病種、病因等原因的不同,具體運用的治法有很多,消法包括解表、通里、清熱、溫通、祛痰、理濕、行氣、和營,托法則有補托和透托兩種,補法有補益、調脾胃等。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外科瘡毒多因火毒所生,所以清熱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療法則,在運用時當辨熱之盛衰、火之虛實,實火宜清熱解毒,熱在氣分當清氣分之熱,入營當清營泄熱,入血須涼血散血,陰虛火旺當養(yǎng)陰清熱,這些都是需要在臨床中結合具體的病例進行辨證論治,方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內托法是用補益和透膿的藥物扶助正氣,托毒外出,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,早日液化成膿。需根據(jù)病情虛實情況進行辨證分為透托法和補托法,如透膿散、托里消毒散。補益法是用扶虛補正的藥物助養(yǎng)新肉生長,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法,主要有益氣、養(yǎng)血、滋陰、助陽等方面,如四物湯、八珍湯。調胃法是通過調理胃氣,使納谷旺盛,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方法,包括理脾和胃、和胃化濁及清養(yǎng)胃陰等方法,可通過臟腑辨證選定適用之法。

外治法是指運用藥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,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病變部位或特定部位,以達到治療效果的。常用的方法有藥物療法(熏洗、坐浴、敷藥、灌腸等)、手術療法(枯痔、注射、結扎、掛線、引流、切開、切除等),常用藥物可用賽霉安散、賽霉安乳膏、王氏痔瘡膏、王氏清涼膏、痔瘺外洗方、王氏痔消洗劑等。

四、從濕從瘀論治痔病的學術特點

肛腸科疾病多種多樣,但是痔病卻一直是發(fā)病率第一的疾病。對于痔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,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。

泉州地處沿海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氣候溫暖多濕,加上當?shù)仫嬍场⑸盍晳T,使得濕、瘀成為痔病的兩大主要原因。且古代醫(yī)家對于濕、瘀導致痔病的理論亦是不少。飲食不節(jié)、醉飽、嗜食辛辣油膩炙煿厚味等,腸胃易生濕積熱,濕熱下注,蘊積日久不散,下趨大腸蘊而為痔。古人對瘀在痔瘡發(fā)病中的作用也屢有提及。“夫痔者,乃素積濕熱,過食炙爆,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……以致濁氣瘀血,流注肛門,俱能發(fā)痔”,“夫至氣滯血瘀,則作腫作痛,諸變百出”。認為因瘀可致腫、痛等諸多病癥。綜上所述,濕、瘀是導致痔病的兩個重要因素。故治療痔病患者,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著重從濕、瘀兩個致病因素入手,常用自創(chuàng)痔瘺外洗方、王氏清涼膏、王氏痔瘡膏外用和便血方口服,方中常用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之品以達到祛濕化瘀之效。

五、輕創(chuàng)護肛重視功能保護與復原的微創(chuàng)思想

除了傳統(tǒng)的保守治療的方法,對于肛門直腸的手術,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通過幾百年臨床經(jīng)驗的累積,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。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肛管有著獨特的解剖結構,對日常的排泄功能起著精細制約的作用,任何一個結構如被破壞得過多,都會引起其功能的損傷,甚至破壞肛周形態(tài)結構。所以“輕創(chuàng)護肛,保護功能的微創(chuàng)理論”一直是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堅持的手術理念。如今“微創(chuàng)治療”正在成為肛腸醫(yī)生的研究重點,當然這里所說的“微創(chuàng)”并不是指大眾眼中的痔上黏膜吻合術,如PPH、TST等,而是指在術中以解決患者痛苦的前提下,縮小患者傷口,精確掌握肛管解剖結構,減少不必要的傷口,減少對肛管解剖的破壞,減少傷口水腫、出血等概率,減輕患者痛苦,促進患者愈合。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,“微創(chuàng)”理念應該貫穿于治療的整個過程,體現(xiàn)在治療方法的選擇、手術方式的選擇、手術操作過程及術后的治療中,應重視非手術治療具備手術指征時應及時手術,不要拖延;根據(jù)具體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;注意手術操作細節(jié),減少不必要的創(chuàng)傷;重視術后治療,避免排便、換藥等對切口造成的二次損傷。如外痔手術時應該在充分保留肛管皮膚的情況下,盡量切除所有病變,如切除單個血栓外痔的同時要注意其他部位外痔,特別是靜脈曲張外痔,以減少術后短期內再發(fā)血栓或水腫。外痔切除微創(chuàng)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使得外痔手術越來越有整形手術的味道,患者也對術后肛門外形要求越來越高,尤其是女性患者,所以外痔切除的微創(chuàng)操作理念更為重要,手術技巧要求越來越高,肛管及肛周要求不要有皮膚缺損,也不要有皮贅殘留,或切口緣皮膚重疊、內翻或外翻。剝除血栓或靜脈曲張外痔應注意勿損傷肌肉或剝破皮膚。創(chuàng)面盡力減少血管結扎線的殘留,術后包扎壓迫確切,均可有效止血。另外包扎時切口緣皮膚要對合良好,不要使皮橋扭曲,翻轉,影響愈合。再如混合痔內扎外切(Milligan-Morgan)術一般認為這種術式是傳統(tǒng)手術的代表,但至今沒有任何一種術式能完全替代它,尤其是復雜的環(huán)形混合痔手術,此術式可以很好減少創(chuàng)傷,保護齒線感覺區(qū),上提肛墊,達到完美的治療效果。

六、防病保健,重視盆底及全身功能鍛煉的治未病思想
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明確主張預防思想是醫(yī)生的重要品德,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”。“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”。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相傳已十三代,雖未能企及“圣人之術”,卻始終以“上工”作為從醫(yī)的人生坐標,所以在閩南中醫(yī)界贏得了威望。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非常重視日常對肛腸疾病預防的宣教,強調作息規(guī)律,堅持體育鍛煉,飲食上合理科學,心態(tài)平和,清心寡欲。肛周肌肉作為盆底肌肉重要的組成部分,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在治療上尤其注意其功能的保護與鍛煉,如對于輕度直腸脫垂、直腸黏膜內脫垂的患者,強調提肛運動保健操以達到預防相關疾病的重要性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手術治療。肛腸疾病多由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引起,故對肛腸疾病防重于治,積極鍛煉身體,增強體質,增進血液循環(huán),加強局部的抗病能力,保持肛門的清潔,勤換內褲,便后清潔肛門;積極防治肛門其他疾病,如肛隱窩炎等,以避免轉變?yōu)楦匕b;避免久坐,特別是濕地;積極防治便秘和腹瀉;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,少食辛辣刺激、肥甘食物;積極防治其他疾病;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正氣、提升抗病能力是關鍵。

七、獨樹一幟的外治法

(一)以化毒燥濕收斂為主法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認為肛腸疾病多因濕熱生于內,流注于下,結聚肛旁,阻滯氣血而為病,遂以具有清熱解毒、收斂止血、去腐生肌、祛風燥濕的中藥黃柏、黃芩、苦參、明礬、芒硝、艾葉、薄荷等組成外洗方,熏洗坐浴,每日兩次。同時配以燥濕生肌的賽霉安散外用換藥,對于痔瘺術后創(chuàng)面水腫、滲液多、壞死組織難以脫落及愈合緩慢等方面有較好的效果。

(二)以特色丹、膏、散劑為手段

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據(jù)幾百年的經(jīng)驗,累積了多種獨具特色的丹、膏、散劑,享譽海內外的賽霉安散即是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之作,小小的賽霉安散不僅可以外用還可以內服,痔科的保守治療抑或術后的換藥,尤其在術后換藥中起到很好的療效。本品以石膏清熱祛濕收斂為主,輔以冰片、朱砂清熱解毒、化腐生肌,是以消炎止血,斂瘡生肌。賽霉安散對多種原因所致急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;抑制異常肉芽組織增生的同時也有顯著的止血作用;無皮膚、黏膜刺激反應。

1.賽霉安散

賽霉安散是由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第十一代傳人王鴻珠老先生在祖?zhèn)髅胤降幕A上研制而成,主要成分有石膏、冰片、朱砂,藥簡而精。方中石膏首載于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,具有生肌收瘡、收濕止癢和止血之功。如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認為,石膏外用取其氣寒,可清解熱毒、消腫止痛以治金瘡。宋代楊士瀛云:“石膏煅過,最能收瘡暈,不至爛肌。”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煅石膏能通過減少炎性因子IL-1的釋放,抑制炎性介質IL-6的升高及降低PGE2的表達等方面減輕炎癥反應,加速瘀血消退與促進組織修復。方中冰片氣清香,味辛、苦,性微寒。《醫(yī)林纂要》曰:“冰片主散郁火,能透骨熱,治驚癇、痰迷、喉痹,舌脹、牙痛、耳聾、鼻息、目赤浮翳、痘毒內陷、殺蟲、痔瘡、催生,性走而不守,亦能生肌止痛。”冰片可經(jīng)眼、皮膚、口腔黏膜、鼻黏膜、直腸等部位吸收,是中醫(yī)外科要藥之一,因其具有良好的抗菌、抗真菌、抗病毒、消炎、止痛、促透等作用,被廣泛用于皰疹、瘡瘍、扁桃體炎、中耳炎、真菌性陰道炎等諸多疾病。方中朱砂又稱丹砂、辰砂,始載于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,《名醫(yī)別錄》曰其:“通血脈,止煩滿,消渴,益精神,悅澤人面,除中惡腹痛,毒氣疥瘺諸瘡。”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,朱砂對體外傷口感染常見的菌種有抑制作用,尤其對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。朱砂通過降低脂多糖誘導的人單核細胞系表達IL-1β、白細胞介素-8(IL-8)和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-1(MCP-1),抑制過度的炎性反應,此外朱砂還可以促進生長因子分泌,從而促進慢性創(chuàng)面的愈合。本品為淡粉紅色粉末,氣清香,味涼、苦。方中石膏、冰片、朱砂三藥共湊清熱止血、收斂去濕、化腐生肌等功效。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,賽霉安散具有消炎、止血、止痛、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(chuàng)面愈合等功效。

臨床應用:

①痔病出血,痔病、肛瘺、肛裂、肛周膿腫術后,肛周濕疹等。

②口、鼻、黏膜潰瘍、發(fā)炎、出血,牙周潰瘍等。

③皮膚碰傷、刀傷、外傷等。

④子宮頸糜爛,陰道炎。

⑤壓瘡、糖尿病足,慢性潰瘍。

⑥新生兒臍粉。

2.賽霉安乳膏

賽霉安乳膏是由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傳人王鴻珠主任和王泉英教授在祖?zhèn)髅胤降幕A上研制而成。主要成分由石膏、冰片、朱砂等組成,具有清熱止血、收斂祛濕、化腐生肌等功效。方中石膏外用具有斂瘡生肌、收斂止血的功效,既能收斂水濕,使創(chuàng)面分泌物減少,同時又可促進創(chuàng)面愈合,常用于瘡瘍潰后不斂、或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等。冰片、朱砂均有清熱解毒之功。現(xiàn)代病理研究表明,冰片外用能夠鎮(zhèn)痛、抑菌抗炎,朱砂外用能夠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。《外科正宗》中冰硼散,也以冰片、朱砂合用以清熱解毒。

臨床應用:用于牙周潰瘍,皮膚碰傷、刀傷、慢性潰瘍,子宮頸糜爛,陰道炎,痔瘡,肛瘺,壓瘡等癥。

3.王氏痔瘡膏

王氏痔瘡膏歷經(jīng)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數(shù)百年的臨床沿用,并經(jīng)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第十一傳人——王鴻珠老先生、第十二代傳人——王泉英主任及第十三代傳人——王堅主任的創(chuàng)新與改良研制而成。

王氏痔瘡膏以冰片、生石膏、珍珠粉、朱砂為主原料。方中冰片,性涼味苦辛,能開竅散郁、清熱止痛,外用有止痛、祛腐作用。冰片在中藥配伍中常用作佐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(fā)揮療效,有著“獨行則勢弱,佐使則有功”的說法,這主要源于冰片具有良好的透皮作用,可攜藥直達病所,更快、更充分地發(fā)揮藥效;同時冰片具有顯著的殺菌滅菌作用,低濃度時有抑菌作用,高濃度時表現(xiàn)為殺菌作用,且抗菌效果隨冰片濃度增加而增加;在鎮(zhèn)痛方面其可有效降低痛閾,大大提高其鎮(zhèn)痛作用。生石膏外用可清熱瀉火、斂瘡生肌。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認為,生石膏可減少炎性因子IL-1B的釋放,抑制炎性介質IL-6的升高及降低PGE的表達等方面減輕炎癥反應,加速瘀血消退與促進組織修復。珍珠粉解毒生肌,現(xiàn)代研究顯示珍珠粉可顯著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,對炎癥早期的充血、水腫有顯著的抑制作用,具有良好的抗炎功效。另其含豐富的化學成分,其中鈣可減輕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,減少滲出物形成,有利于新鮮肉芽生長;鋅在組織愈合中能加速組織修復;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,對傷口起刺激和營養(yǎng)作用,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增生,故可有效減少術后分泌物,加快傷口愈合,對燒傷、燙傷、潰瘍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此外,珍珠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殺菌和抑菌作用,具有顯著的抗菌作用。朱砂外用具有斂瘡、生肌等作用,主要用于治療瘡瘍和腫毒。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其主要用于治療一些難愈性的皮膚創(chuàng)面,特別在治療肛周疾病術后、糖尿病足、慢性皮膚潰瘍等難愈性創(chuàng)面方面具良好的療效。朱砂對體外感染傷口常見的菌種有抑制作用,尤其對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,而石膏對該類菌種無抑制作用,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,大范圍覆蓋創(chuàng)面常見菌種的抑殺作用;同時可降低脂多糖誘導的人單核細胞系表達IL-1β、白細胞介素-8(IL-8)和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-1(MCP-1),抑制過度的炎性反應,從而促進慢性創(chuàng)面的愈合;促進肉芽組織、纖維膠原及新生血管的生長,加速潰瘍創(chuàng)面的愈合。

諸藥并用,相輔相成,共奏清熱祛濕、活血化瘀、斂瘡生肌之功。調制時,以諸藥先用傳統(tǒng)方法調制成2種基質,根據(jù)病情需要按不同比例把2種基質調制成藥膏,外用時制成藥捻紗條或者直接外敷。

臨床應用:

①炎性痔的保守治療:嵌頓痔、血栓性痔。

②肛周疾病術后創(chuàng)緣水腫、疼痛。

③肛周常見疾病術后創(chuàng)面久潰不愈。

4.王氏清涼膏

王氏清涼膏歷經(jīng)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數(shù)百年的臨床沿用,并經(jīng)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第十一傳人——王鴻珠老先生、第十二代傳人——王泉英主任及第十三代傳人——王堅主任的創(chuàng)新與改良研制而成。

王氏清涼膏主要成分由石膏、冰片、血竭、白及、珍珠粉、青黛、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組成。方中石膏外用具有清熱解毒,斂瘡生肌,收斂止血之功。冰片具有清熱解毒,防腐生肌之功,在《醫(yī)林纂要》中有記載:“主散郁火……亦能生肌止痛”。現(xiàn)代藥理學研究表明,冰片主要含有右旋龍腦,可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并拮抗前列腺素,體外使用時其對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具有抗菌作用,因此具有抗炎、止痛、抑菌的作用。

血竭具有活血散瘀、消炎止痛、收斂止血、生肌斂瘡等功效,臨床中對于潰瘍不斂、外傷出血、瘀滯疼痛有著很好的療效。《新修本草》言其:“金瘡血出,破積血,止痛生肉。”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,血竭能抑制血栓形成,增強纖溶活性,同時有促凝血作用,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,具有活血止血作用,既能使處于高凝狀態(tài)下的血液重新流通,又能使低凝狀態(tài)下的血液在血管破損處凝固,從而減少和縮短創(chuàng)口滲出炎癥反應,改善創(chuàng)口微循環(huán),有利于創(chuàng)口愈合。血竭對多種細菌和真菌具有較強抗菌作用,可減少細菌大量繁殖時分泌的內、外毒素對中性粒細胞、巨噬細胞的毒性反應,發(fā)揮抗炎作用,促進創(chuàng)面愈合。血竭還有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游走作用,并能促進其增殖,從而加速創(chuàng)面的再上皮化,促進創(chuàng)面愈合。

白及性平偏涼,味甘苦,具有去腐生肌、消癰斂瘡、收斂止血的功效。《本草匯言》曰:“白及,斂氣、滲痰、止血、消癰之藥也。此藥消腫止痛,潰敗可托,死肌可去,膿血可潔,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。”現(xiàn)代研究表明,白及內含黏液質,能在創(chuàng)面上覆蓋形成薄膜,還能抑制纖溶酶,增加血小板Ⅲ因子活性,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。同時,白及能增加創(chuàng)面中巨噬細胞的數(shù)量,促進網(wǎng)狀內皮細胞系統(tǒng)的吞噬功能,增強NK細胞的活性,活化巨噬細胞,誘導免疫調節(jié)因子的表達,加強對細菌、異物的吞噬作用,促進釋放各種生長因子利于創(chuàng)面愈合。白及還能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游走,角質形成細胞游走在創(chuàng)面覆蓋與愈合中起關鍵作用。

珍珠粉解毒生肌,其含豐富的化學成分,其中作為珍珠主要成分的鈣能減輕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,減少滲出物形成,有利于新鮮肉芽生長,其所含鋅是許多重要酶的構成物質,在組織愈合中能加速組織修復。現(xiàn)代藥理表明,珍珠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,能夠促進傷口愈合,對燒傷、燙傷、潰瘍有很好的治療效果,同時具有抗菌作用。

青黛性寒味咸,無毒,入肝、肺、胃經(jīng),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涼血止血、斂瘡生肌之效。現(xiàn)代藥理學研究表明,青黛的主要成分有靛玉紅、靛藍、色胺酮、青黛酮等,具有止血、抑菌、鎮(zhèn)痛抗炎、調節(jié)免疫等功效,臨床常用于治療潰瘍性、出血性及感染性疾病等。

方中大黃苦寒,具有清熱瀉火、解毒止血、活血化瘀、清利濕熱之功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大黃為“止血而不留瘀”的圣藥,入血分,凡病在五經(jīng)血分者均用。大黃中大黃酚是其主要的止血成分,大黃能夠縮短凝血的時間,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,改善血管脆性,并且能使纖維蛋白原增加,使血管的收縮活動增加,能夠促進骨髓制造血小板,因而促進血液凝固,起到止血的作用。研究顯示,大黃具有清除機體內包括組織和血漿中的炎性物質,降低血清中的白細胞介素及腫瘤壞死因子的水平,降低內毒素生成的功能,對炎癥過程具有明顯抑制作用。大黃還具有抑菌之功,對臨床上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銅綠假單胞菌、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。

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、解毒泄火,黃柏清熱燥濕、瀉火除蒸、解毒療瘡。研究表明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對多種革蘭陽性菌、革蘭陰性菌、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,同時具有促進潰瘍修復、創(chuàng)面愈合的作用。

諸藥并用,相輔相成,共奏解毒瀉火、消腫止痛、清熱燥濕、收斂止血、斂瘡生肌之功。調制時,以諸藥先用傳統(tǒng)方法調制成2~3種基質,根據(jù)病情需要按不同比例把2~3種基質調制成藥膏,外用時制成藥捻紗條或者直接外敷。

臨床應用:

①對于火毒、熱毒、濕毒所致之癰、瘡、腫毒,及多種原因導致的體表感染、化膿性疾病均有顯著療效。

②適用于內痔、外痔、混合痔、肛竇炎、肛裂、肛乳頭瘤等肛周疾病出現(xiàn)的肛門便血、腫脹、疼痛、充血水腫、局部不適。

③適用于肛周疾病手術后局部傷口換藥,具有消腫、止痛、止血、促進傷口愈合之良效。

(三)以早、準、精、少、勤為施藥特點

早,即早期,早期發(fā)現(xiàn),早期施藥,早期治療。準,即準確,診斷準確,病位準確,施藥準確,對癥下藥。精,體現(xiàn)在操作手法和辨證施藥的精巧、精細、精準,及隨證變化。少,即使用最少量高效的藥局部外用,并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效果。勤,是泉州王氏中醫(yī)痔科外治施藥的特點和態(tài)度。外治換藥應不惜人力物力對患處給予及時的清理和施藥,不厭其煩。

 

 

掃一掃,手機端瀏覽